为什么领导说话总是那么抽象?

26点 林涛 10066℃ 0评论

 

为什么领导说话总是那么抽象?

1、不要想当然地认为,对方会理解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

在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大氛围下,不知道为什么,黑程序猿的段子却越来越多了,最常用的梗竟然是……太讲逻辑了!比如说这一段:

老婆给当程序员的老公打电话:“下班顺路,买十个包子;如果看到卖西瓜的,买一个。”当晚老公手捧一个包子进了家门。老婆怒道:你怎么只买一个包子?!老公甚恐,喃喃道:因为我看到卖西瓜的了。

跟着我学逻辑的童鞋们,别怪我没告诉你,生活中太讲逻辑,就有变成冷笑话的危险!

其实,你回头仔细看看,这位程序猿老公一点儿都没买错。按照中文标准语法,“买一个”后面省略的,当然是前面半句的宾语“包子”或者“卖西瓜的”,而不是“西瓜”。

当然,你要说了,为什么正常人都觉得应该是“包子”啊,那是因为,真正错误的,是我们平时的说话方式,只要觉得对方能听得懂,能省略的就省略。

生活中让老公把西瓜理解成包子,回家还可以反过来罚他跪搓衣板。可在职场沟通中,如果你省略了不该省略的,那就没人给你背锅了。

老张有一份文件,要在半个小时内给客户,叫快递来不及了,刚好新进的员工小张要到客户那里去办事,老张请他顺便带上,并嘱咐:“你就打个车吧。”

没想到,文件还是送迟了。小张回来后,老张责问他:“我不是让你打车了吗?你怎么还没来得及?”

小张一头雾水:“我是打车回来的啊?上个月公司不是要求我们节省经费吗,我坐公交车去了,回头太累了,我就按你说的,打车回来了。”

有人说,两个人交流时,其实是六个人在交流:一边是“你以为的你”和“你以为的他”在说话,一边是“他以为的他”在听“他以为的你”在说话,而“真正的他”和“真正的你”,其实根本没有碰头。

为什么领导说话总是那么抽象?

我们老是想当然地觉得,对方和我们一样掌握了工作的所有背景,或同样拥有某些专业背景,能够自行理解我们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。这种错误,我们不敢在领导面前犯,但在跨部门的平行沟通中,却非常常见。

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好(笨)办法——阐述关键信息时,尽量用“逻辑结构”,而非“省略结构”。

“你就打个车吧”是“省略结构”,而“如果想半个小时内到对方公司,那么最好打个车”,这就是“逻辑结构”。

这就是程序猿教我的方法,以后别再黑程序猿了。

除了省略了不该省略的,还有一个造成沟通障碍的不良习惯就是——喜欢用“装逼感”强的“大词”。

2、为什么我们喜欢用装逼感强的大词

王朔有一篇文章,叫《我讨厌的词》,其中第一部分都是“大词”——装逼专用抽象名词:

优雅、档次、格调、情结、关怀、巨大、精神、理想、信仰、终极、高贵、贵族、神圣、清澈、呼唤、难忘、纯粹、追寻、坚守、虚伪、沉默、价值、光荣、自由、民主、民族、奴隶、体制、未来、人文、个体、生命、存在、诞生、诗意、想象、家园、故乡、感谢、献出、爱、热爱、痛苦、幽默、智慧、博学、尖锐、拒绝、强烈、震撼、穿透力;

上学时,为了看上去很有文采,我们喜欢在作文中撑满这些抽象大词。这个习惯被我们带到职场沟通中,就有了类似的“大词”:

效率、创意、素质、忠诚、热情、严谨、沟通感、执行力、想像力、国际感、气质、责任、情商、成功、梦想、信任、思考、策略……

这些词真的有助于我们的沟通吗?

当我们不暇思索使用这些抽象大词时,我们往往是在逃避具体思考,就像王朔说的,这些词“有一种极富装饰性的阅读效果”。

去年美国总统大选预选时,《波士顿环球报》曾对两党多位竞选人的参选用词进行了分析,发现后来获胜的特朗普的竞选语言,只要四年级的小学生就能明白,而理解希拉里的话,要到七年级,理解民主党另一位学者型候选人桑德斯的竞选语言,要十年级的水平。

为什么领导说话总是那么抽象?为什么领导说话总是那么抽象?

是选民文化水平太低,听不懂吗?当然不完全如此。高中与小学的语文水平的在词语上的差异,有一点很重要,就是对抽象名词的理解要求。

一个词越抽象,它的解释义项就越多。所有人理解的“大象”都是一样的,但对于“理想”,不同的人用来指代的东西,天差地别。你使用的抽象词越多,你需要回头解释的地方也就越多,回头解释的话,它会破坏你的语感;不解释的话,又就会产生歧义。

特朗普的话很好理解,因为他不说“限制非法移民”这种虽然政治正确,却有歧义的话,而说“要在边境建一堵墙”这种极具画面感,完全没有歧义的话。

而哲学家告诉我们:一切争论都是名词的争论。实际上,让人浪费时间去争论的词,都是“大词”。

想要你的表达更干净,请用具体的名词和动词代替这些抽象词。

请不要说:“我需要一些更有执行力的方案。”对“执行力”这个词,大部分人的理解都不同,请说:

“我需要一份让每一个新参与的人,能够在10分钟内明白的行动指南,知道现在是哪一步,下一步的动作是什么,它是如何被考核的,他们能掌握是资源是什么,哪些可以自行处理……”

如果一定要用,请在这些大词前加上一组定语,“擅长将讨论结果转化为行动计划的策划能力”肯定比“策划能力强”更准确,“让90后感到是自己人在说话的沟通感”肯定比“沟通感”更有沟通感。

还记得我刚做广告文案时,老板的一些要求:

尽量用名词和动词表达,形容词平均每句话不超过1个;

尽量用“主谓宾”这种最简单的句子结构;

任何时候,禁止使用成语,以及一切四个字的、像成语的词。

这么说话,一开始你一定会别扭,但这是对付“大词病”的唯一办法。这个要求就算不能100%达到,但至今仍然影响着我的写作。

3、沟通误解不仅仅是技术问题

上面两点,是解决沟通误解的技术手段,但我们必须知道,这不仅仅是一个技巧问题,事实上,我们平时说话的复杂程度是“看人下菜碟”的。

如果对方是领导,我们自然希望说得更详细一些,控制不好的话,就会显然主次不清没逻辑。所以我的前几篇文章都是教你如何把话说的更简洁、让逻辑更明显,举的例子都是”向上汇报“。

但在和其他部门平行沟通时,因为缺乏“表演欲望”,我们常犯的错误却是相反的——因为过于简洁,而让对方发生误解。本文的前两段就是从技术层面,解决这个问题。

其实还有一种情况,您想多简洁,就多简洁——如果您是领导。下属们会挖空心思猜测您没有说出来的想法,当然,更有可能的结果是过度解读您的“言外之意”,让您哭笑不得。

如果继续讨论下去,我们就会涉及到一个职场沟通最深层的逻辑:话语即权力。

为什么领导说话总是那么抽象?

4、沟通的权力游戏:上级对下级模糊,下级对上级精准

前面的两个对话技巧,一定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——体制内的企业和机关单位的工作沟通中,基本上都由“大词”构成,而且,又有大量的“背景省略”,这是不是不符合我前面说的两种方法呢?

其实不然。即使在官场的“行政语言”中,仍然要对这些“大词”进行准确定义,但定义的方式不是“说人话”,而是“加密”,密码就是选择什么大词,放弃什么大词。破译的方法之一就是“比较法”——比较类似文件,找到遣词造句的不同,领悟背后的上级精神。

换句话说,“行政语言”的目的就是让局外人听不出区别,而局内人又能领会其中的精神。

在机关工作想要追求进步,有一点很重要:上面下达的文件,重要的是领会精神,而不用去推敲它的细节;相反,下级送上来的材料,要忽略意图,推敲其中的细节,因为这些材料里有活生生的东西。

例子我就不多说了,最近对自媒体的管控还是很严的。

总之,即使是“沟通”这件简单的事,背后也隐藏着权力游戏的规则——上级永远对下级简洁而模糊,并要求下级对上级具体而精准。

事实上,这种权力关系在所有性质的企业中同样存在,公司内的权力大小,不在于职位高低,甚至不在于汇报关系,而在于谁能控制信息的流向。

为什么领导说话总是那么抽象?

5、一些能够带来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

还是先别管那些复杂的权力关系了,反正暂时来说,我们大部分人只需要记住一个最简单的原则——把事情有条理地说清楚。

以下是一些能够带来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:

核心任务不要用省略句式,要尽量用“逻辑结构”;

少用大词、抽象词、形容词;

对有歧义的词进行定义,对专业名词进行形象地描述;

核心结论要有例子或细节;

尽量用“主谓宾”这种简单的句式,避免使用双重否定、反问等容易被误解的语气。

6、逻辑也可以很美

经过我这几篇文章的“洗脑”,大家是不是都认为逻辑是一件虽然有用、却严谨无趣的东西?

我要用下面的例子,纠正这个看法。

一位逻辑教授写下一句话:“我爱你”,要求学生改成逆否命题。

学生开始分析:“我爱你”是一个省略结构,它的逻辑结构应该是:“如果有一个人是我,那么这个人爱你。”

那么,它的逆否命题就是:

“如果一个人不爱你,那么,这个人,不是我。”

如果你偶尔尝试一下用逻辑结构说话,你会发现,它不仅准确,也可以很美。

如需转载请注明: 转载自26点的博客

本文链接地址: 为什么领导说话总是那么抽象?

转载请注明:26点的博客 » 为什么领导说话总是那么抽象?

喜欢 (0)or分享 (0)
0 0 投票数
文章评分
订阅评论
提醒
guest

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。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

1 评论
内联反馈
查看所有评论
加气块设备

分析的很透彻

1
0
希望看到您的想法,请您发表评论x